歐洲 南法 普羅旺斯 2大國家公園 14日

 歐洲 南法 普羅旺斯 2大國家公園 14日 

你還在跟走馬看花, 踩點行軍般的旅行團嗎? 還是拖著行李每天擠捷運, 走到鐵腿的自由行? 看膩了部落客或旅遊書抄來抄去的大眾化遊客行程? 試試最酷的玩法, 艾迪生公路旅行, 一種VIP小團體自助旅行. 像好友一同出遊般的輕鬆自在, 有20多年經驗的自駕公路旅行達人, 艾迪生原創設計獨一無二的行程, 不偏好遊客地區, 以景觀公路, 小鎮, 大自然, 美食及美景為五大旅行重點, 獨特的美式公路旅行, 能進到遊覽車進不去的秘境, 及捷運到不了的地方. 有跟團的便利, 及自由行的樂趣, 我們追求的是一種真正的旅遊體驗, 由艾迪生親自開車, 而你只需打包行李跟著遊玩, 就是這麼簡單.

==============
Day 1

今天搭飛機抵達法國南部, 視班機時間安排機動行程.

里昂(世界遺產)
法國第三大城市,法國東南部羅訥-阿爾卑斯大區和羅訥省的首府。位於羅納河和索恩河交匯處。包括郊區和衛星城,里昂是僅次於巴黎的法國第二大都市區。里昂是著名的國際都市,歷史悠久,部分歷史和建築地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名稱為:「里昂歷史遺蹟」。 里昂絲綢和紡織業源遠流長,被譽為「歐洲絲綢之都」。
Mur des Canuts 壁畫
全歐洲最大的壁畫, 里昂是歐洲有名的壁畫之都,而且收集這些壁畫的有趣之處在於,有些地處"偏遠"的壁畫,可能眾裡尋它千百度,它卻在不經意之時,悄然出現眼前。在尋其芳蹤之時,還可以順便在大街小巷中穿梭,更進一步認識這個有趣的城市.
里昂壁畫
里昂從30年前就開始建構這些大型壁畫,並且不斷發展更新。壁畫的題材包羅萬象,向人們展示出里昂的歷史、文化,以及一般人的生活等。
富維耶聖母院 La Basilique Notre Dame de Fourvière
富維耶聖母聖殿是法國里昂的一座天主教次級聖殿,1872年與1896年之間由私人出資,在該市的制高點建造,作為基督教價值觀戰勝1870年裡昂公社的社會主義者的標誌,在這一點上類似於巴黎聖心聖殿。Pierre Bossan將其設計為兼具羅曼式和拜占庭建築,選擇了在當時不尋常的兩種非哥德式設計。富維耶聖母聖殿實際上包含上下兩座教堂。上教堂非常華麗,而下教堂非常簡樸。富維耶奉獻給聖母,據說她在1643年的黑死病中拯救了里昂。為感謝而修建了一座小教堂,19世紀中葉200周年紀念時增加了聖母的鍍金雕像。每年12月初,里昂全市點燃蠟燭感謝聖母拯救城市,稱為「Fête des Lumières」。普法戰爭期間,普魯士軍隊占領巴黎,在南下里昂時突然停止並撤退,這被歸功於教會向聖母的代禱。聖殿工程始於1872年,完成於1884年。但是內部的收尾工程直到1964年才完成。1998年,整個裡昂歷史中心被列為世界遺產,富維耶聖母聖殿也包含在內。
Cathédrale Saint-Jean-Baptiste 里昂主教座堂

里昂聖若翰洗者主教座堂(Cathédrale Saint-Jean-Baptiste de Lyon)是法國里昂的一座天主教教堂,天主教里昂總教區的主教座堂。由里昂最早的兩位主教巴田諾(Pothinus)和依勒納(Irenaeus)建立。里昂主教座堂也稱為 "Primatiale" 因為在1079年教宗任命里昂總主教以「高盧主教長」的頭銜,為法國的首席總主教。里昂主教座堂於12世紀始建於6世紀教堂廢墟上,完成於1476年,內部長80米,寬20米,中殿高32.5米。還有14世紀的天文鐘。在富維耶聖母院興建之前,里昂主教座堂是該市最雄偉的教堂。

雅各賓廣場 Place des Jacobins
雅各賓廣場(Place des Jacobins)是法國里昂市中心的一個廣場,位於里昂第二區。它開闢於1556年,1856年增加了噴泉。廣場屬於世界遺產的一部分。雅各賓廣場得名於廣場南側的多明我會建築。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在巴黎和沿著前往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朝聖的「聖雅各伯之路」的城市,都撥給這些多明我會修士一棟建築。這座教堂,建於15世紀,於1808年拆卸。在路易-菲利普一世當政時,此處設有羅納縣。直到1782年之前,廣場稱為舒適廣場(Place Comfort)。那一年以後,它成為雅各賓廣場。1794年,它改名為博愛廣場。Fraternité.此後又曾兩次更改名稱:縣廣場(Place de la Préfecture)和 皇后廣場(Place de l'Impératrice)。1871年2月再次更名為雅各賓廣場。噴泉由德雅爾丹設計,在1868年落成,以紀念克勞德-馬里烏斯·韋斯,但是這位政治家不喜歡這個噴泉的直徑(41.75米),認為是太過分了。1870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垮台,雕像尚未安裝,藏在海關倉庫。該雕像本來可以改雕為克勞德·貝爾納,但並未付諸實施,而是在1902年銷毀。1877年,德雅爾丹噴泉的圈拆卸,重新安裝到卡諾廣場的共和國噴泉,最後在1975年廣場改建和修建里昂地鐵時被拆毀。1877年,市議會決定在雅各賓廣場建立新的噴泉。加斯帕德·安德烈的作品「藝術」贏得了通過競爭。1878年6月17日,Degeorges贏得比賽,設計四個雕像:讓-波利特·弗朗德蘭創作於巴黎,而其他三個,Gérard Audran,老紀堯姆庫斯圖和菲利貝爾·奧姆在里昂雕刻。儘管合同安排為1878年11月1日完成,但是工程於1881年12月20日才開工,雕像直到1885年才完成。噴泉被列入歷史古蹟的補充清單。
白萊果廣場 Place Bellecour
法國十大最美廣場, 白萊果廣場(Place Bellecour à Lyon)是法國里昂市的一個大型淨地廣場,沒有任何綠地、樹木或障礙物。它坐落在羅納河和索恩河之間的半島區,亦為該市的中心樞紐點。整個廣場由紅土鋪成,與舊城建築的紅屋頂相協調。在廣場上能眺望遠處美麗的富維耶聖母聖殿(Basilique Notre-Dame de Fourviere), 兩側是堂皇的建築物群,里昂旅遊局和里昂中央郵局就設在此處。半島區的三條主軸是以廣場為出發點的,其中兩條是步行商業街:共和國大街通往市政廳和歌劇院,另一條是雨果大街。1658年法王路易十四被里昂的白萊果廣場深深吸引,決定選擇其中心放置他的雕像。皇家建築師羅伯特.柯特(Robert de Cotte)對雕像的朝向做了規定:基座上的雕像必須面向北部,原因是為了讓經過最繁忙路口——溝通羅納河和索恩河的兩座橋樑的人們能從正面看到雕像。首尊銅像於1713年由馬丁.德斯賈丁斯(Martin Desjardins)創建,可惜在法國大革命期間(1793年)中被摧毀掉,銅料被用去造大炮了。今天在白萊果廣場矗立的雕像是法國新古典主義派雕刻家Francois-Frederic Lemot 1825年的作品,當初在巴黎鑄造,雕像完工後,由24匹馬拖著一輛馬車花了12天被運到里昂,當雕像抵達里昂之日,民眾們像過節似地迎接它。與路易十四雕像相伴的是他腳下的於1720年完成的兩個寓言雕像——索恩河與羅納河,由一對雕塑家兄弟(Nicolas Coustou 和Guillaume Coustou)完成。
----------
Day 2

勒皮  Le Puy-en-Velay

勒皮昂韋萊最吸引人的名勝是勒皮主教座堂,可追溯到12世紀上半葉。其正立面用白色砂岩和黑色火山角礫岩形成條紋,需要攀登60級台階,3條高大的拱形走道通往門廊,再通往教堂正廳的第一個分隔下方;上方是3個中央窗戶,照亮正廳;再上方是3面山形牆。南側翼門道設有精美的羅曼式門廊。唱詩班席位後面豎立著單獨的7層羅曼式鐘樓。教堂正廳分隔的上方是八角形的塔樓,唱詩班席位和十字形翼部在筒形穹窿下面。色彩斑駁的走廊連接13世紀要塞的遺址,要塞將主教座堂區域與城市其餘部分隔開。在主教座堂附近,11世紀的聖若望洗禮堂修建於羅馬地基上。俯瞰城市的「法蘭西聖母」青銅雕塑由法國雕塑家Jean-Marie Bonnassieux設計,用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中奪取的213架俄國大炮製造。1860年9月12日在12萬人面前揭幕。前往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的朝聖者每天早晨聚集在一起接受降福,開始他們的旅程。主教座堂在1998年作為通往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之路的一部分列為世界遺產。

艾古力聖彌額爾禮拜堂 Rocher Saint-Michel d'Aiguilhe

是法國勒皮的一座天主教小禮拜堂,公元962年建於一座85米高的火山岩頂部,需要攀登268級台階才能到達。它是為慶祝從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朝聖歸來而建。聖女貞德的母親Isabelle Romée據說曾在1429年前往此處祈禱。

勒皮主教座堂 Cathédrale Notre-Dame-du-Puy(世界遺產)

是天主教勒皮教區的主教座堂,位於法國奧弗涅大區上羅亞爾省的省會勒皮。主教座堂位於城市的最高點,包括從5世紀到15世紀的各種建築風格,但是大部分建築始於12世紀上半葉。其正立面用白色砂岩和黑色火山角礫岩形成條紋,需要攀登60級台階,3條高大的拱形走道通往門廊,再通往教堂正廳的第一個分隔下方;上方是3個中央窗戶,照亮正廳;再上方是3面山形牆。南側翼門道設有精美的羅曼式門廊。唱詩班席位後面豎立著單獨的7層羅曼式鐘樓。教堂正廳分隔的上方是八角形的塔樓,唱詩班席位和十字形翼部在筒形穹窿下面。色彩斑駁的走廊連接13世紀要塞的遺址,要塞將主教座堂區域與城市其餘部分隔開。在主教座堂附近,11世紀的聖若望洗禮堂修建於羅馬地基上。勒皮主教座堂很早就是聖母崇拜的中心和朝聖地 - 查理曼曾兩次前往勒皮朝聖 - 為其帶來巨大的財富和影響力。其財富逃脫了數百年間的歷次蹂躪,直到法國大革命期間被徹底毀滅,包括路易九世贈送的勒皮聖母黑檀木像。前往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的朝聖者每天早晨聚集在一起接受降福,開始他們的旅程。主教座堂在1998年作為通往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之路的一部分列為世界遺產。

勒皮小鎮探索散步
勒皮是法國中央高原區域內重要的旅遊城市,是天主教聖雅各之路的起點之一,被《米其林旅遊雜誌》評為「三星級旅遊推薦」, 勒皮歷史悠久,其所處的公共社區為藝術與歷史地區。勒皮是天主教的重要朝聖地,是聖雅各之路的四大起點之一,因其境內的聖母升天大教堂、法國聖母雕像和艾古力聖彌額爾禮拜堂三個地標性建築而聞名。
undefined
Super U 超市
Super u 是當地最大的超市之一,不僅價格低廉,而且種類豐富、值得購買的當地特產有紅茶、蔗糖、朗姆酒、奶粉等。艾迪生出國最愛逛超市啦.
----------
Day 3

Monts d'Ardèche Natural Regional Park 阿爾岱雪山地區國家公園
法國很早就意識到保護自然及生態系統的重要性。早在路易十四時期的1669年,擔任財政大臣和海軍國務大臣的讓-巴普蒂斯特·柯爾貝爾就在《森林保護條例》中第一次明確了對一片100~200年生的喬木林地進行保護的條款,他也被視為法國自然保護的先驅人物。
1853年,法國便設立了第一個風景區,被視為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區的雛形。1963年7月,位於阿爾卑斯山地區、隸屬薩瓦省的法國第一個國家公園——瓦娜色國家公園正式建立。目前,法國設立了10個國家公園,以及近50個地方級自然公園,旨在保護公園中的植被、動物、景觀及文化遺產,同時保證當地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儘管法國國土面積不大,但國境內卻有著形態各異的生態區,加上法國的海外殖民地,法國國家公園保護的生態系統可謂豐富多樣
undefined
Gerbier de Jonc 火山
是位於法國中央高原的一座火山起源的山脈。它是由一種稱為響岩的岩石製成的。它上升到1,551 m的高度,其底部包含三個泉水,是法國最長河流羅亞爾河的源頭。在阿爾代什峽谷之後,它是阿爾代什省訪問量第二大的地方。登上Gerbier de Jonc山,這是一個位於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間分水嶺的聲音成功。它的頂峰位於海拔1,551米處,可以徒步穿越約30分鐘的短暫但陡峭的山峰,可以欣賞到阿爾代什山脈,羅納河谷,塞文山脈和阿爾卑斯山的壯麗景色!
L'ERRE DU TCHIER DE BORÉEMont Gerbier de Jonc
神秘的巨石群, 艾迪生私房景點, 公路旅行專屬.
undefined
D290峽谷景觀公路
艾迪生私房景點, 公路旅行專屬.
undefined


----------
Day 4

亞維農 Avignon(世界遺產)

是位於法國南部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沃克呂茲省,羅訥河左岸的一座城市。亞維儂始建於羅馬時期。現今是法國南部的旅遊勝地之一。亞維儂城區住戶在2011年初為90194人,其中有大約12000人仍居住在古城牆內,已被劃為觀光區域的老城區(intra-muros)。如算上四周郊區和附屬村鎮,亞維儂地區的人口超過50萬,是法國排名第16位的城市聚落。在1309到1377年之間,天主教教廷從羅馬梵締岡遷移至此,前後一共有七位教宗在亞維儂教廷生活,直到格利高里十一世遷都羅馬。後來更出現兩地各立教宗的情形(史稱「大分裂」)。這段時期也被後世稱為亞維儂分裂時期。亞維儂城原是喬萬娜一世的屬地,在1348年售予教廷。教廷對亞維儂的統治一直延續到1791年法國大革命之時,其後亞維儂成為法國的一部分。亞維儂是沃克呂茲省的省會,也是法國少見的保留了城牆的城市。城牆內有為教宗修築的教皇宮。此外著名古蹟還有亞維儂聖母大教堂、聖貝內澤橋等。1995年以亞維儂歷史城區之名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亞維儂所處的地區有豐富的石灰岩。石灰岩石材是當地常用的建築原料。亞維儂老城的城牆就是用當地的石灰岩築成,成分為當地富有的布爾迪加爾階磨拉石,總長4330米。城牆中,也有以岩石著名的景點:多姆岩角(rocher des Doms)。以石灰岩為主的岩層凸起達35米高,形成河水無法侵擾的高地,也是亞維儂城的原點。聖母大教堂、岩石公園等都建在岩角上。

聖貝內澤橋 Pont d'Avignon

聖貝內澤橋(Pont Saint-Bénezet),又名阿維尼翁橋(Pont d'Avignon)、亞維農橋,是一座著名的中世紀橋樑,位於法國南部城市阿維尼翁 。這座橋最初橫跨羅納河,連接阿維尼翁和左岸的阿維尼翁新城(Villeneuve-lès-Avignon)。它興建於1171年到1185年,原來的長度為約900米,但因經常遭受洪水而倒塌,不得不多次重建。幾個世紀以來,由於橋拱倒塌,它變得越來越危險,被搖搖晃晃的木橋取代。1668年特大洪水後,這座橋的大部分被沖毀,終於不再使用。此後它被廢棄,沒有人試圖修復它。倖存的橋拱也陸續倒塌或被拆除,最初的22個橋拱今日只有4座保存下來。根據傳說,這座橋的建築設計靈感來自當地牧童聖貝內澤,一位天使命令他修建一座跨越這條河流的橋樑。起初他受人嘲笑,但是他奇蹟般地移走了巨大石塊,證明他有神靈相助,於是贏得了富人的資助。他去世後,被安葬在橋上的一個小聖堂。這座橋也是羅訥河船夫朝拜他們的主保聖人聖尼各老的地方。他們最初在橋上的聖尼各老小堂朝拜(聖貝內澤的遺體也埋葬於此),但是越來越嚴重的橋樑失修,導致神職人員擔心橋樑徹底倒塌,拒絕去聖尼各老小堂主持儀式。18世紀,在大橋阿維尼翁一側橋頭的陸地上,新建了一座小堂。這座橋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是里昂和地中海之間唯一的固定橋樑,也是阿維尼翁教宗領地(Comtat Venaissin)與法國國王控制下的法國本土之間唯一的橋樑。因此,河流兩岸都有守衛嚴加防範。由法國王室控制的左岸,興建了強大的腓力四世塔和阿維尼翁新城城堡。在在阿維尼翁一側,在14世紀建造(15世紀進行重大修改)了大型門樓,穿過門樓、通過城牆和一個坡道,才能進入城內。通過歌曲《在亞維農橋上》("Sur le pont d'Avignon"),這座橋變得世界知名。

教皇宮 Palais des Papes(世界遺產)

教皇宮(法語:Palais des Papes)是座落於法國南部城市亞維農的一座古老宮殿,為歐洲最大、最重要的中世紀哥德式建築[1]。教皇宮不僅是教皇的宮殿,也是一座要塞。在十四世紀期間,亞維農教皇宮是天主教教廷的所在地。歷史上有六次的教宗選舉是在亞維農教皇宮舉行的,分別選出了本篤十二世(1334年)、克雷芒六世(1342年)、依諾增爵六世(1352年)、烏爾巴諾五世(1362年)、額我略十一世(1370年)和本篤十三世(1394年,對立教宗)。教皇宮由內外兩層建築構成。分別是於本篤十二世時期建造的要塞式的舊宮,以及亞維農教皇中最為奢侈的克萊孟六世時期在舊宮基礎上擴建的新宮。教皇宮不僅是歐洲最宏大的哥德式建築,同時也從各方面顯示出了國際哥德式的風格。無論在建築還是裝飾方面,教皇宮都集中了當時代頂尖的大師的成就。其中包括了十四世紀法國著名的建築師,皮埃爾·裴松以及讓·德魯夫,以及錫耶納學派的壁畫大師,西蒙涅·馬爾蒂尼和馬提歐·吉奧凡尼提。1995年,教宗宮和亞維農歷史中心被列為世界遺產

阿維尼翁主教座堂 Notre Dame des Doms d'Avignon

阿維尼翁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s Doms d'Avignon)是天主教阿維尼翁總教區的主教座堂,法國歷史文物,位於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大區 阿維尼翁。阿維尼翁主教座堂是羅曼式建築,建於12世紀,西塔樓頂部豎立聖母鍍金雕像,內部有14世紀哥德式雕塑傑作,若望二十二世陵墓。

Rocher des Doms
岩石公園(Rocher des Doms)是法國阿維尼翁的一個公園,位於市中心羅納河左岸的岩石頂部。開闢於17世紀,風格兼具英式與法式。
Avignon市區散步觀光
艾迪生叫做城市探索, 透過徒步走過一個市中心或小鎮, 來瞭解當地居民的文化, 飲食, 是旅行一定要做的一件事情!
------------
Day 5

尼姆 Nîmes(世界文化遺產候選)

是法國加爾省的省會,並是此省的最大城市,尼姆有著古老的歷史。市內的歷史遺跡預測將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18年世界遺產大會)。尼姆位於阿維尼翁/馬賽-蒙彼利埃軸線上,距離巴黎約715公里,市區人口約133,000。由棕櫚樹和鱷魚構成的金屬徽標象徵著尼姆這座古老的城市, 城市中心內的街道上,布滿了這種圓形徽標, 是此旅遊城市的一大特點。 市標形象還體現在古城中的一旅遊景點處。由多家餐館包圍著的一顆大的棕櫚樹,以及旁邊座立的鱷魚噴水池。 每到夏季旅遊季節,這塊景點擠滿了就餐的旅客,和拍照的遊人。由於夏季乾燥炎熱,鱷魚噴水池也成為兒童嬉戲的地方。 大人在旁就餐或者品味咖啡,孩童則在一旁遊樂嬉戲。 完全展露了法國南方城市人文生活風格的獨特景致。

Jardin De La Fontaine
由於溫暖的南方陽光和古老的文化遺產,尼姆似乎對時間的流逝毫不畏懼。羅馬古蹟分散在整個城市,有些是法國保存最完好的。歷史悠久的市中心擁有大氣的舊世界魅力與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Aix-en-Provence)相似,有許多綠樹成蔭的街道和噴泉裝飾的公共廣場,桌子從繁華的戶外咖啡館湧入鵝卵石步行區。尼姆位於阿維尼翁和蒙彼利埃之間的朗格多克地區的山腳下,靠近西班牙邊境。由於鄰近,尼姆與普羅旺斯共享文化遺產,並受到西班牙傳統的影響。節日是這裡的一種生活方式。5月,尼姆藝術節為古老的競技場帶來了流行的音樂會。夏季,這個城市在圓形劇場和花園中進行了更多戶外表演,週四晚上的市場活動伴隨著爵士樂,藍調和弗拉門戈音樂。這些美麗寧靜的花園位於MaisonCarrée以西的古老泉水的遺址上。花園裝飾著紀念花瓶和巴洛克風格的雕像,是18世紀修飾尼姆的項目的一部分。裝飾華麗的花園圍繞著前設防的城牆。花園延伸到幾個不同的層次。通過探索水上盆地和水道,遊客最終會偶然發現古老的黛安神廟的浪漫遺跡。這個神秘的寺廟可能是神聖的泉水或古老的浴場建築群的一部分– 它的確切功能尚不清楚。Jardins de la Fontaine後面是Mont Cavalier,一片鬱鬱蔥蔥的亞熱帶植物和陰涼的小徑。在山頂上矗立著30米高的Tour Magne,公元前15年的羅馬紀念碑。塔樓是羅馬時代圍繞城鎮的防禦牆的最大部分。
Temple of Diana 戴安娜神廟遺址
在噴泉花園綠蔭間有一處神秘而浪漫的石頭聖殿,那便是至今身份成迷的戴安娜神廟。雖然考古學界普遍認知,該建築的建成年代應在古羅馬奧古斯都時期;但反對者的聲音則認為它建成於西元2世紀,最可能的功用便是圖書館 。不過拋開爭議不談,戴安娜神廟內極富考古價值的天花板、拱廊及步道至今仍擁有無窮吸引力。雖然,數百年前的大火損毀了這處建築的部分結構,但1570年,威尼斯建築師帕拉迪奧在尼姆逗留期間描繪的數量可觀的神廟草圖,依然能幫助現在的研究者們探索神廟最早的樣貌。目前戴安娜神廟遺址僅留存有一處教堂中殿及2個外側走廊,其中位於東南部的走廊現已幾乎完全被損毀。戴安娜是羅馬的狩獵女神,對應的是希臘的阿爾忒彌斯女神。這個神廟始建於公元前25年,位於現在的泉水公園裡面,羅馬時期這一帶應該是水系及浴場之類等羅馬人的水活動中心。盧浮宮有幅法國著名風景古蹟畫家休伯特.羅伯特(Hubert ROBERT,1733-1808)畫的油畫,就是這座神廟在18世紀時的樣子。屋頂雖然沒有了,但能看出拱形的屋頂。
La Tour Magne
這處被稱為“大塔”的羅馬時期遺跡位於尼姆噴泉公園北側,是奧古斯都時期的防禦要塞,因為佔據著城市製高點,是旅行者登高眺望尼姆全景的絕佳之地。塔樓原本是用乾燥的石塊壘築的,也是當時防禦城牆的一部分。但因為時間風化,塔樓三層的結構如今只剩兩層,如今旅行者可以在塔樓內的步道感受羅馬時期的歷史印跡,前往塔樓欣賞Ventoux山、威斯爾特沖積平原的風景。
Maison Carrée
方形神殿是位於法國南部尼姆的一座古代建築,是保存狀態最為良好的古羅馬時期神殿建築之一。方形神殿建設於西元前16年。4世紀後,這裡成為基督教的教堂。1823年後,方形神殿成為一座美術館。
尼姆競技場 Arènes de Nîmes
尼姆競技場是一座古羅馬圓形競技場,位於法國城市尼姆。它大約建成於公元70年,1863年改建為鬥牛場。尼姆競技場每年舉行兩次鬥牛,也用於其他公共活動。 這座建築為橢圓形,長133米,寬101米。設有34排座位,能容納16300名觀眾的能力,1989年以後設有可移動的屋頂和供熱系統。尼姆競技場興建於皇帝奧古斯都時期。羅馬帝國衰落後,競技場由西哥特人設防,四周築起圍牆。在其後的西哥特人勢力崩潰後,進入動盪不安的時期,後來穆斯林曾經入侵。18世紀初被法國國王征服,尼姆子爵在競技場內建造設防的宮殿。後來在此範圍內發展成一個小社區,有100名常住居民和兩個小教堂,在最高峰時競技場內曾經生活700人。這些建築物一直留在競技場內,直到18世紀,當時決定將競技場改為目前的形式。2005年7月23日,德國重金屬樂團德國戰車在此錄製DVD《Völkerball》,2009年7月,美國重金屬樂隊金屬樂隊也在此錄製《法國一夜》(Français Pour Une Nuit)。
Downtown Walk
艾迪生叫做城市探索, 透過徒步走過一個市中心或小鎮, 來瞭解當地居民的文化, 飲食, 是旅行一定要做的一件事情!
-----------
Day 6

Site Archéologique de Glanum
是一個古羅馬時期的遺跡,像一個村落,遺留著一些古羅馬時期的柱子,能看出一些不同用途的建築,比如作坊和祭祀的地方等等, 坐落在梵高故居的聖保羅修道院不遠處,格拉努姆是自羅馬時期留下的一片廢墟,並一直延續到中世紀甚至更晚些時候。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村莊或是小鎮子,包含民居,奴隸住所,公共浴場,神殿等等不同的建築。
有許多解說牌講解各個建築曾經的功用,非常有趣的一個地方。
聖保羅療養院 Monastery Saint-Paul de Mausole 
1889 年 5 月,梵高在阿爾勒(Arles)經過割耳事件後(他與高更爭執,自割左耳),在醫師 Rey 建議下,住進了聖雷米這間聖保羅療養院(Monastere St. Paul de Mausole)。今天,療養院對外開放,2 樓是梵高住過的房間,床、木椅、用過的輪椅等都完好保留,室內空無一人,梵高的靈魂卻彷彿在迴盪。牆上有各精神醫生對梵高的診斷,有的認為他是精神分裂,有的說是癲癇,總之他是身心煎熬……但恰恰這段時間是梵高創作的高峰(他在 1 年後的 1890 年 7 月吞槍自殺)。下邊是個畫廊,旁邊是個小教堂和花園,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堂內的木椅,不是直行橫排,而正是梵高筆下《椅子和煙斗》(Vincent' s Chair with his Pipe)的黃柳條編成的椅款,今天還沿用着.
萊博德山城(法國最美山城之一)
遠看像座山,其實這座山可是有玄機的,在山裏面可是有一座 雷伯鎮Les Baux-de-Provence ,整座山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到了現代,雷伯鎮反而成為極有特色的石頭堡壘山城,雷伯鎮依山勢而居,雖然不大,不過石頭山城的不同感受,也真的很特別。
DSC_0784_1
山城裏的建築,也用了大量的石材,想必是利用當時開山後的石材來作建築用。據說雷伯鎮早在千年前,就有人類居住。

萊博德城堡 Château des Baux de Provence
萊博德城堡是法國南部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羅訥河口省村莊普羅旺斯地區萊博的一座10世紀城堡。城堡和小鎮由萊博德領主統治了五百年,經歷了蹂躪普羅旺斯的不斷衝突。 在受法國國王控制之前,是城堡的黃金時代。從16世紀起,家族爭鬥和宗教戰爭導致該鎮的衰落,最終在1633年路易十三下令拆除城堡。現在,來到萊博德城堡的遊客能看到巨大的攻城機械,包括歐洲最大的投石機,四月和九月之間每天發威數次。
----------------
Day 7

亞爾 Arles
亞爾是一個位於法國南部的城市,屬於隆河省。在這個城市裡,你可以看見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古羅馬遺址,包含了圓形競技場以及露天劇院。而象牙色交錯著橙色的暖色建築搭配著遍佈的鮮花,漫步在其中心情也頓時變得輕鬆許多。每到夏日時分,亞爾都會舉行歐洲最大的國際攝影節(Les Rencontres de la photographie),來自世界不論是專業或是業餘攝影師到會到此齊聚一堂參加盛典。另一方面,亞爾也是知名畫家梵谷曾經居著過的城市,他居住在亞爾將近15個月,而在這期間他創作了將近300多幅作品,其中包括了知名「星空下的咖啡館」、「在亞爾的臥室」。
朗格魯瓦吊橋 Pont Van Gogh (de Langlois)

梵谷非常喜歡阿爾的這座名為「Langlois」的吊橋,雖然這種型式的吊橋在他的故鄉荷蘭隨處可見,但對於一直以來都鬱鬱不得志的梵谷而言,在這遠離故土的法國南方小城也能見到熟悉的情境,無疑倍感親切與欣慰。因此,他在阿爾的這段期間內,常以此吊橋為題材作畫,在不同光線下,從同一個角度,反覆創作。梵谷在他的信箋中曾提及說:「阿爾的吊橋,色彩絢麗寧靜,媲美日本浮世繪,河水晶瑩如綠寶石,橋的倒影呈湛藍色,畫面斑斕的色塊,和我看過的浮世繪一樣。」

阿爾勒競技場 Arènes d'Arles
阿爾勒競技場是法國南部城市阿爾勒的一座古羅馬圓形競技場,也是該市最主要的名勝古迹。它長136米,寬109米,120個拱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紀。這座競技場可容納觀眾2萬多人,用於觀賞戰車比賽和血腥的徒手格鬥。今天,它吸引了大批市民觀賞殘酷性略低一些的鬥牛 – 在夏季也有戲劇和音樂會。
阿爾勒古劇場 Théâtre antique d'Arles
古代劇場是法國南部城市阿爾勒的一座古羅馬建築,興建於公元前1世紀末,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統治時期,羅馬殖民地建立之後不久。它始建於公元前40年到30年之間,完成於公元前12年左右,是羅馬世界較早建造的石砌劇場之一。該劇院是羅馬道路網decumanus的一部分。 1840年,古代劇場被列為法國文化古蹟。 
McArthurGlen Provence Outlet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是位於南法普羅旺斯(Provence)的Outlet。這是McArthurGlen 2017年4月13日才開幕的Outlet喔,在距離馬賽開車約45分鐘的米拉瑪斯(Miramas),是位於普羅旺斯(Provence)的中心地帶。這個Outlet有120家的名牌商店,有衣服、鞋子、床單、餐具….等等各個種類。
---------
Day 8

馬賽
馬賽是法國第二大城市和第三大都會區。在2011年的人口普查中,有1,720,941名居民。它位於地中海沿岸,原屬於普羅旺斯省。它是法國最大的商業港口,也是地中海最大的商業港口。 馬賽是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的首府,也是隆河河口省的首府。
守護聖母聖殿 Basilique Notre-Dame de la Garde
守護聖母聖殿是位於法國馬賽的一座羅馬天主教宗座聖殿。這座華麗的新拜占庭式教堂坐落在馬賽的制高點,馬賽老港南側海拔162米的石灰岩山頂。守護聖母聖殿是馬賽的主要地標,也是每年8月15日聖母升天節的朝聖地點。當地居民通常稱之為la bonne mère 。1853年,當時的馬賽主教委託由建築師雅克·亨利·埃斯佩朗迪厄設計教堂,1864年9月11日奠基「宗座聖殿興建於19世紀,與港口對岸的Sainte Marie Majeure主教座堂樣式相同。」。教堂興建於一個13世紀的小聖堂的舊址,供奉的也是守護聖母,傳統上是海員的主保。山上還有一座16世紀的的堡壘,由弗朗索瓦一世建於1525年。守護聖母聖殿的鐘樓高60米,頂部是聖母子的巨大雕像,在城市的大部分地方和數里外的海上都能看到。聖殿的興建歷時五年,花費17萬噸材料,包括23船來自義大利的大理石和斑岩。內部裝飾著大理石,馬賽克和壁畫。許多的牆壁上掛滿繪畫,牌,模型船,戰爭勳章,甚至馬賽足球俱樂部球員的球衣。
馬賽老港 Vieux-Port de Marseille

公元前600年,希臘人在地中海一個地勢起伏的海灣,就是今天馬賽老港的所在地登陸,在北岸的山丘建立起一個貿易據點。直到19世紀,老港一直是馬賽的海洋活動中心。在中世紀,老港末端的土地用於種麻,然後製造航海用的繩索,這就是馬賽的主幹道麻田街名稱的來歷。宏偉的聖維克多修道院在三世紀至九世紀逐步建成,在老港南側的山丘上,從前是希臘墓地。從15到17世紀,路易十二和路易十三建造了碼頭和船塢。在發生馬賽市民起義反抗他們的總督事件後,路易十四下令興建在海港入口處興建聖若望和聖尼古拉斯炮台,在老港內設立了一個兵工廠和艦隊。臭名昭著的兵工廠"arsenal des galères"位於老港左側。據約翰默里記載,在1854年老港能容納1,000到1,200艘船。每年大約有18000艘商船進出港口。但是,老港的深度只有6米,輪船駛入困難,到19世紀,在拉若利耶特建造較深的碼頭。今天,老港僅作為當地的遊船碼頭。在二戰中老港只剩下一片廢墟。1943年1月,納粹在法國警察的幫助下,炸毀了大部分老城區,拆除了巨大的輪渡橋(transbordeur),一個媲美巴黎艾菲爾鐵塔的工程傑作 ,馬賽的重要地標。這稱為「馬賽戰役」。1948年弗爾南多普永用於支付重建被破壞的舊城區的費用。

----------
Day 9

魯西隆(法國最美山城之一)
魯西隆是法國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 沃克呂茲省的一個市鎮,屬於阿普特區 戈爾代縣。該市鎮2009年時的人口 為1300人。魯西隆Roussillon這是座熱鬧的小鎮。來來往往的遊客讓這座歷史古城更加朝氣蓬勃。
Le Sentier des Ocres
從十七世紀開始,因為對於玫瑰色等染料的需求日增 (主要來自於服飾工業),加上胡西庸附近山區擁有大量可作為染色原料的土壤,於是便開闢了大量的採礦場。直到了 1930 年代末為止,曾有成千上萬的人在胡西庸附近的採礦場內工作。時至今日,這附近的採礦區已被列入國家公園保護區,也不再允許採礦工業的進行,此舉是為了保護這地區,不讓地層因過度開採而一再下降,導致自然資源的完全耗盡。這兒以天然的赭石顏料聞名,清晰可見整座懸崖都是天然細砂混合氧化鐵沙的天然顏料,從黃色到紫色都有。這也是最古老的繪畫顏料。採礦事業曾經為胡西庸這座小城帶來可觀的收益,不過從八0年代以後,觀光財逐漸取代成為這座小村莊的主要收入來源。
戈爾代 Gordes(法國最美山城之一)
Gordes是南法非常著名的村莊,村內房子都以石頭一塊一塊砌成,位據整個山頭,曾有「法國最美村莊」的美譽。Gordes的法文意思便是「空中的村莊」,所以也不少人稱他為「天空之城」。純樸的小鎮也因為電影“A Good Year”的取景而聲名大噪,成為南法旅遊必訪的景點,也是許多藝術家聚集之地。戈爾德是法國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 沃克呂茲省的一個市鎮,位於該省南部,屬於阿普特區。該市鎮2009年時的人口 為2119人。
塞南克修道院 Abbaye Notre-Dame de Sénanque(外觀拍攝)

1148年,得到卡瓦永主教和巴塞隆納伯爵、普羅旺斯伯爵捐助,來自阿爾代什省馬贊修道院的熙篤會修士建立了塞南克修道院。這些貧窮的修士首先建起了臨時小屋。1178年,修道院教堂祝聖。宿舍、食堂、寫字間等其他建築也陸續興建,均採用羅馬式風格,樸實無華,避免採用會讓修士們分心的裝飾。在13和14世紀,塞南克修道院達到頂峰,經營四個磨坊,七個田莊。住在塞南克的修士種植薰衣草,以養蜂為生。法國宗教戰爭期間,修道院遭新教徒洗劫。在法國大革命期間,修道院被沒收並出售給私人,修士被驅逐。1854年,熙篤會修士回購該處產業。1903年再度遭驅逐,撤到坎城附近,萊蘭群島聖托諾拉島上的萊蘭修道院。1988年恢復了塞南克修道院。在普羅旺斯還有另外兩個早期的熙篤會修道院:西瓦岡修道院和多宏內修道院,與塞南克修道院並稱為「普羅旺斯三姐妹」。

Town View Point Gordes
---------
Day 10

索村 Sault

索村(Sault)被稱為“薰衣草之都”,是歐洲最大的薰衣草產地,它是一個位於大約海拔四百公尺的小鎮,索村(Sault)只有一千多的人口,整個小鎮被熏衣草的花海所包圍著。與瓦朗索樂(Valensole)平原不同的是這裡是山區熏衣草,地勢跌宕起伏,峰嶺險峻、蜿蜒的山脈。雖然說在仲夏,普羅旺斯地區的路邊或者公園裡也常看到薰衣草,但是每年夏季一到,很多法國人也不只是一次的去索村(Sault)感受熏衣草的味道,那裡一片片紫色的高山熏衣草,好似舖了紫色地毯的大地,空氣中瀰漫著花香,天空的藍,山巒的綠,加上薰衣草的紫,一路上就只有"藍,綠,紫"點綴大地,十分夢幻,百看不厭。索村(Sault)薰衣草花田, 一年四季都有著截然不同的景觀。冬天,在收成切割後,只剩下短而整齊的枯莖,覆蓋著白雪。春天一到,綠葉冒出。6月紫暈,漸漸地隨著夏天的艷陽愈愈熱,薰衣草花也很快的轉變成迷人的深紫色。緊接著是忙碌的採收工作開始了,掌握好時間很重要,因此,花農們必須夜以繼日地採割花朵,並蒸餾萃取液。直到9月底,所有的花田都已採收完成。花田才得以喘口氣,吸收大自然的精華,為明年夏天的再一次盛開紫色花朵而做準備。收割好的干草垛捲成橡木酒桶樣子,三個五個地晾曬在田野上,黃得很單純。黃與紫就這樣乾淨地舒展著,空氣裡、 人們的頭髮上,肌膚上滿滿的沾染了薰衣草的味道。

La Ferme aux Lavandes
如此茂盛的薰衣草田,如此純粹的紫色在高高低低的田園裡綻開,在夏日的風中打開浪漫的符號,像那種最沉靜的思念,最甜蜜的惆悵,彷彿藏身於深愛者的心中卻永遠無法執子之手的那種溫暖而憂傷的感覺。薰衣草(lavender),這種花語為"等待愛情"的紫色小花,不知迷倒了多少人,7-8月間的薰衣草迎風綻放, 濃豔的色彩裝飾翠綠的山谷,微微辛辣的香味混合著被曬焦的青草芬芳,全都在這片法國的大地上演繹萬種風情,交織成法國南部最令人難忘的氣息
這股自由的色彩蠱惑著藝術家創作的靈感,包括塞尚、凡高、莫奈、畢加索、夏卡爾等人均在普羅旺斯展開藝術生命的新階段,蔚藍海岸的享樂主義風氣,也吸引了美國作家費茲杰羅、英國作家dh勞倫斯、 法國作家赫胥黎、尼采等人前來朝聖,當然,還囊括了《山居歲月》,將普羅旺斯推向巔峰的彼得·梅爾。8月的普羅旺斯山區的熏衣草節,四時呼應著山城無拘無束的歲月。索村小城保留了一些中世紀小巷,城內還有一些精美的老櫥窗,從1515年開始延續至今,每週三的早上這裡有集市。索村所在的地區也是以熏衣草出名,但是由於海拔較高,花季相對較晚,一般8月還能看到紫紫的熏衣草。這裡每年也舉辦著名的熏衣草節,時間固定在8月15日。

Sisteron錫斯特龍

錫斯特龍歷史悠久,當地曾出土多處史前文化遺址。高盧時期為索吉翁蒂人的國都,羅馬人入侵後,錫斯特龍所在的迪朗斯河谷被開闢為一條重要的大道,而錫斯特龍正好位於一處關隘之上,成為重要的軍事要塞,公元3世紀時被設立為一個天主教教區的首府。中世紀初期,錫斯特龍長期為福卡爾基耶伯爵的領地,《凡爾登條約》簽訂後被劃歸至中法蘭克王國,後被普羅旺斯王國繼承,1483年成為法蘭西王國的土地。宗教戰爭期間,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在迪朗斯河谷一帶發生嚴重的衝突,一些新教徒逃往錫斯特龍,但最終在1562年9月失守,錫斯特龍被天主教徒重新占領

Citadelle de Sisteron 錫斯特龍城堡

Sisteron 位於幾座大山脈的罅隙之間,在兩條小河匯合成 Durance 河的河畔,河對岸有座叫 Baume 的大石山。Sisteron 有數千年歷史,山丘上有座十八世紀時重建的大城堡 (Citadelle de Sisteron) 。小鎮雖然不大,但充滿著中世紀時代的小屋、教堂和四座大塔樓。

undefined

參觀了大城堡後便隨意地在鎮上的狹窄小巷走走,走倦了便在河畔坐著來慢慢欣賞那裡明媚的風光。望著對岸,發現原來有不少攀石愛好者專程到 Sisteron 來挑戰爬上那差不多垂直的大石山。

---------

Day 11

埃克蘭國家公園(全日行程)

埃克蘭國家公園,法國十大國家公園之一,位於法國東南部格勒諾布爾以南、加普以北的多芬阿爾卑斯山脈,其最高峰埃克蘭峰高達4102米。該區域內包括眾多山峰、冰川、河流、湖泊,以及阿爾卑斯山區的各類動物和植被,景色迷人,每年吸引來自各國的遊客多達80萬。這個巨大的國家公園非常龐大,有超過一百座山峰,還有六十個湖泊,圍繞著Massif des Ecrins,這些崇高的領域是Dauphine阿爾卑斯山脈的一部分,形成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風景和登山者的主體,徒步旅行者將會喜歡所有的景點和活動。

山峰的森林山谷和綠色山坡最終讓位於岩石山腰和雪峰之中。令人嘆為觀止的美麗,有超過700公里的小徑供遊客欣賞,它也是滑雪者的好地方,因為有許多滑雪勝地供他們經常使用。這個法國第二大國家公園是遊覽,歡迎遊客和邀請教育計劃的地方。它位於法國東南部,由於登山者,自然學家和森林工人的努力,於1973年創建。公園的偏僻使其成為一個寧靜而寧靜的地方。

庇護所裝飾著崎嶇的山地地形,壯麗的冰川,高聳的山峰,如La Meije,風景秀麗的山谷,高山牧場和茂密的林地,使其成為法國最好的國家公園之一。這是夏季徒步旅行者,攀岩者,山地自行車手和河流運動員的聚會,在冬季,它提供的熱門活動包括雪鞋行走,小屋到小屋的滑雪旅遊以及登山。

     

Le Lauzon 山中湖

艾迪生的私房秘境

undefined    

---------

Day 12

阿訥西 Annecy(法國最美小鎮之一)

阿訥西,一座小城,有高山有湖泊,有中世紀的街道及城堡,有清澈的小河和滿眼的朵朵鮮花。Annecy,法國最美小鎮,絕對實至名歸。阿訥西湖號稱是歐洲最清澈的湖,所以如果想看波光粼粼的湖水就一定乘遊船沿著阿訥西湖轉一圈。一個個小村落散落在湖兩岸,水邊佇立著古城堡,一切都像畫一般美好!湖邊的阿訥西永遠鮮花簇簇,清風拂面,無論是清晨,午後還是深夜,這裡的水岸咖啡永遠生意興隆,咖啡飄香。喜歡這樣的氛圍,讓人心生蕩漾,興致盎然。

從西部山區來的休河流經整個阿訥西老城,並在市政廳前注入阿訥西湖。老城主要的街道都在休河的兩側,許多樓房建造於12至17世紀,保存完好。古老的石板路仍是中世紀的模樣,大部分都為步行街。

愛之橋 Pont des Amours

愛之橋是法國阿訥西的一座橋樑,位於瓦斯運河注入阿訥西湖的地點,連接Le Pâquier和歐洲花園。 據一些文獻,愛之橋得名於從前的職業:這曾是尋找妓女的地方。一個更加浪漫的版本說,該橋是找到自己愛人的地方。 傳說兩個戀人在橋中間接吻,將會百年好合。

伊麗宮 Le Palais de I'lle

島宮是法國東南部城市阿訥西的一座三角形城堡,位於Thiou河的中間。它建於1132年。 在12世紀,這是阿訥西領主的居住地,後來成為日內瓦伯爵的行政總部,後來曾經改為法院、造幣廠,最後改為監獄,從中世紀起直到186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再度作為監獄使用。

Annecy Old Town 安錫老城區

街道上漫步,您可以前往鄰近“Notre-Dame de Liesse”教堂的這幢建築物。 這棟建築物是18世紀時的市政廳。 看著這個簡單的建築,配著輕簡的欄杆裝飾,你會感受到建築物的歲月。如果有機會,也要去安錫的市集逛逛,有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新奇東西可以發現。

Annecy Lake(歐洲最清澈的湖, 自費遊船, 機動行程)

法國人稱安錫湖為「歐洲最乾淨的湖泊」。安錫湖位於法屬阿爾卑斯山脈,隆河‧阿爾卑斯省東北部,安錫湖原來是一片冰河區,來自純淨的雨水和阿爾卑斯山的雪水,大自然慷慨地提供眾多的水源給安錫湖,使湖水清澈得像嬰兒的眼睛。安錫被譽為“阿爾卑斯山的陽臺”,圍繞長 14 公里寬 3 公里的安錫湖,平均深度 42 公尺,為法國第二大湖。從深度和麵積上來講,安錫湖跟日內瓦湖都有一定差距,但她被稱為歐洲最清澈的湖,因為數十年前,當地政府遷走了附近所有的工廠,斷絕了污染源,於是,從雪山深處流進來的18條小河和暗流,讓安錫湖擁有最清澈的湖水。安錫湖原屬於冰河地形,經過大自然幾千萬年的琢磨之後, 才成了今日我們所認識的美麗湖泊。

---------

Day 13 - Day 14

視班機時間安排機動行程

今天準備搭飛機回台灣, 結束這美麗的南法之旅.

======================

人數若有6人以上, 也可直接請社團替您設計行程, 並按照您的日期包團, 不必等待揪團.

艾迪生的Line ID: edisonroadtrip

艾迪生公路旅行的line群組:https://line.me/R/ti/p/%40ewy7756m

Facebook 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edisonroadtrip/

EMAIL: travelwithedison@gmail.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紐西蘭 南島 精華環島20日(2025新版)

英格蘭 小鎮 三大國家公園 21-22日

美國 三大經典公路 8大國家公園36日(2025)